我送三個孩子上私校
Judy在懷著大兒子時,做了一次開支預算,看看假如辭工回家當全職媽媽能否收支平衡,結果發現會入不敷支;不過她在徵詢過家人,並在得到他們的支持後,再計算自己有多少積蓄可以動用時,最後還是毅然辭工,專心在家當全職媽媽。身為基督徒的她相信:「我們當然不是要計過數,才決定是否生孩子,神給我們信心去生養下一代。」而為了讓孩子得到最適合的教育,她和丈夫更將孩子送到基督教私立學校去,雖然負擔不少,但夫婦二人都認為非常值得。
Judy和丈夫Elkan送孩子上基督教學校
對於「育兒30萬」一說,育有3個4至9歲孩子的Judy認為,計算方法也屬合理,不過當中就未有加入計算未來的通脹率和利息,所以最後款額究竟有多少,還有許多未知之數; 而他們家的預算也和「育兒30萬」不盡相同,Judy解釋:「我們很少買衣服,別人給我們的二手衣服源源不絕,孩子也不介意穿,書本和玩具我們都不用買,只有在生日時親友才會給孩子買新的,由此可見神有供應。所以千多元的衣物預算對我們來說是太高。此外,孩子不用托兒費,醫療費也有丈夫的工作保險承包,很多開支都沒有那麼多。」
不過,Judy夫婦卻讓三個子女入讀私立學校,每年學費合共約2萬元,三個孩子的學費只靠丈夫一份收入負擔不輕,兩夫婦每年都要祈禱,看看能否繼續讀下去。Judy坦言當初也曾想過在家教育孩子,但想到自己沒有專業訓練,對當老師沒有信心,因此就為孩子尋找基督教學校,她表示在神的帶領下,最後找到了一所在多倫多北面的基督教學校。
孩子在學校的溜冰場上打冰球
Judy解釋選擇這所學校的原因是,這所學校以基督為中心,目標是帶領學生信主,在世上作鹽作光,而校長和老師都很有教育熱誠。Judy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公校都沒有活動了,但他們學校的校長卻花額外時間,親手為學生在冬天鋪設了一個溜冰場,讓他們有更多冬日活動。「這裡是小班教育,孩子都讀得很不錯,9歲的大兒子較為內向,但卻在學校建立了自信心,因為學校有愛,他被接納,結交到朋友,更願意主動參加課外活動。學校裡教授《聖經》金句,我們在家庭崇拜中,孩子都會選自己愛唱的讚美詩。」
Judy本身是特許會計師,之前曾經在多倫多的核數公司和百貨企業工作,其實她也想過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再多工作幾年,儲一點錢待生第二個孩子後才辭工。「我那時的入息很穩定,不過心裡就有一個微小的聲音在說:『 你相信我嗎?』我就想自己是否信靠神,認定方向就在放完產假後回去辭工,憑信心相信神會供應我們。」
事實上,信心並不是憑空而來,Judy的父母全職事奉,她自小見過很多次神在金錢上的供應;有時錢不夠用,最後又安然渡過,就算是後來她讀大學,要自己交學費,神的供應也不斷。至於在奉獻金錢的事上,她也經歷過很多次信心的鍛鍊: 「奉獻不是看我們有多少存款,我們不要與神計較,看到有需要時,夫婦二人同心祈禱,然後就憑信心去奉獻,我們對神的供應有信心。」
她當全職媽媽的想法,也是受到自己媽媽的影響。「媽媽在家裡照顧我們三姐妹,這樣令我很有安全感,有甚麼事都可以回去跟她說,她總是鼓勵我說: 『不要緊的』,令我從內向的性格一步一步地走出來。成年後,我上過課程分析自己早年成長和現在想法的關係,教師很驚訝我看事情樣樣都很正面,我覺得這和媽媽以前在家照顧我不無關係;她是個正面的人,跟她說話,總讓我有正面的思維去看事情。由此我明白金錢對教養子女並非是最重要,建立關係更重要;而在信仰層面上,我更希望孩子能與神建立關係。」
Judy明白放棄全職工作,對以後重投職場有很大的影響,這樣做也不一定會保證效果。「我放棄了工作,但不一定保證會生下健全的孩子,孩子將來也不一定會特別成功,也不一定會跟隨神,這些事我們都不能控制,但神讓我知道,育兒的焦點不是只放在孩子身上,神也在塑造我這個當媽媽的,我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參加了BSF(Bible Study Fellowship,研讀聖經團契),並在其中參與事奉,又被造就和操練,在永恆的國度裡和神的關係更好。正如《聖經•馬太福音》6章33節所說: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神一定會看顧我的兒女,因為神愛他們比我更多。」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