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危機離加拿大有多遠?
袁國雄博士
加拿大銀行公會(Canadian Bankers Association)在動盪不安的3月,發表了以下一段有關加拿大銀行體系抗壓力的聲明(CBA Statement on the resiliency of Canada’s banking system):「加拿大的銀行資本充足,資本比率強勁,擁有多樣化的業務模式和資金來源,並且能滿足聯邦監管機構嚴格的流動性(liquidity)標準。加拿大銀行體系因其謹慎的貸款和風險管理實踐,認真的政府監管,以及基於安全和穩健的核心原則的合理監管而得到廣泛認可。」
自2000年開始,美國迄今共有565間銀行倒閉,相反加拿大則一間也沒有,追溯上一次的倒閉事件還是發生在1996年。加拿大銀行真的有足夠抗壓力,可以逃過矽谷銀行和瑞信所遇上的厄運嗎?
前加拿大中央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袁國雄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指出,美國矽谷銀行的倒閉,和美國的銀行監管制度不無關係。袁博士指出:「加拿大和美國的銀行體制有所不同,美國並不是以大型銀行為主,還有很多區域性和社區銀行,集中在某一地區或行業,就好像矽谷銀行一樣,美國政府對這些較小型的銀行規管,沒有對大銀行那麼嚴格。」
自2008金融海嘯後,奧巴馬政府在2010年開始對擁有資產500億美元以上的銀行實施嚴格監控,要求這些對金融體系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每年接受美聯儲局的年度「壓力測試」,要求保持一定水平的資本和流動性,以能承受損失和迅速履行客戶的提款要求,銀行並須提交一份「生前預囑」計劃,以便在破產時迅速有序地解散。然而,在2018年特朗普時代,這種管制被認為是對銀行的不必要負擔,因此對資產較小的銀行豁免管制,只有對資產2,500億美元以上的銀行制定了加強的監管標準,當時符合資格的只有大約12家銀行,至於較小型的銀行,如矽谷銀行就不用接受這種監管。
相對之下,加拿大的銀行體系以5間大型銀行為主,區域性的小型銀行不多。袁國雄表示:「加拿大政府對5大銀行的監管甚嚴。大家都明白,這5間銀行任何一間倒閉,都會引起極大恐慌。」
至於最近道明銀行集團被對沖基金做空狙擊,袁國雄在其YouTube頻道beyondKOL節目《加拿大第二大 TD Bank 道明銀行被追擊:存戶風險有多大?》中分析,認為對一般的存款人來說,風險並不太大,因為加拿大的整體銀行系統相對穩健,監管機構加拿大金融監管委員會(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SFI)的監管條例,無論是壓力測試、對資本和流動性的要求都非常嚴謹,而道明銀行集團的最新報告亦顯示其財政狀況理想,資本和流動性的比率都相當高,至於現時被股東質疑高價收購 First Horizon Corp,袁國雄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當日公佈的收購價已經不符合今天的環境,雙方應該會為價錢和條件再作商議。」
袁國雄指加拿大銀行體系的監管制度基本上已經做得很好,但天下間沒有滴水不漏,百分百安全的保護機制:「發生在矽谷銀行的擠提,一樣無法應付,只能依賴央行出手。」
綜觀一連串的銀行倒閉事件,雖然原因各自不同,但袁國雄表示大致上都有一個模式:「當一間銀行因某些弱點,被炒作而引起恐慌,最後觸發信心危機。怎樣去避免同類事件發生?那只有盡量使用法例去減少每一種弱點的出現;而在問題真的出現時,怎樣阻止事情發酵成信心危機。最近的銀行倒閉事件中,美國和瑞士的中央銀行都馬上出手,避免事件惡化下去。」
至於現時有人認為可以買黃金避險,袁國雄認為要分清楚目的是甚麼,究竟是害怕銀行倒閉,還是為了投資升值。「假如真的害怕銀行倒閉,而買金條放在家裡,倒不如提取現鈔好了,因為拿著金條要四出兌換反而更麻煩,除非是害怕打仗,連現鈔也沒有價值,需要帶著金條逃難。假如買金是用來投資,期望金價升值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說到底,袁國雄並不贊成為了擔心銀行倒閉而將錢放在家中,第一是不安全,第二是從整體宏觀的角度考慮,銀行的根本作用並不單單是用來存錢:「銀行有其社會功用,它可以將儲蓄轉化成投資,借錢給企業發展有用的項目,這樣才會為社會帶來進步,假如企業有好的意念,沒有人借錢就發展不來,社會也不會因此得益。」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