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同時服用存在的風險

一般來說,每日兩劑通便藥,極少會引起嚴重流鼻血,更不至於出血不止;但由於這位病人同時服用西藥「薄血丸」,這類抗凝血劑能防止血液在微細血管中凝結,因此只要稍有令血壓上升的食物或藥物,都可能導致鼻腔或牙齒的微血管破裂,因而出血。
根據安省中醫藥管理局的資料,常見的交互作用大致分為替代物和加強物:
* 中藥材山楂、決明子可替代部分降膽固醇西藥,如 Lipitor或 Rosuvastatin。
* 中藥方劑中的甘麥大棗湯,可替代抗抑鬱西藥帕羅西汀(Paxil),該藥屬於 SSRI 類抗抑鬱劑。
* 中藥黃芩可增強兩種青黴素類抗生素—亞莫西林(Amoxicillin)和亞比西林(Ampicillin)的殺菌效果,後者常用於治療因多種細菌感染的中耳炎、咽炎、肺炎及皮膚感染等。
1)麻黃不可與地高辛(Digoxin)同用,以免影響心臟功能,因這種西藥是用來治理心臟衰竭,以及心臟跳動異常或心房顫動等疾病。
2)白果不可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同用,否則增加出血風險。
3)黑芝麻不可與西藥通便劑合用,否則可能加重腹瀉反應。
4)當歸不可與可邁丁(Coumadin,屬於華法林Warfarin 類)同用,以免大幅增加出血風險。可邁丁是一種口服抗凝血劑(俗稱薄血丸),能延長血液凝固來防止血管內有害血塊的形成,也可以防止血栓。
上述交互作用已獲醫學界驗證,但仍需考慮病人體質、病情、劑量多寡,甚至氣候、環境及情緒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然而,很多時中醫師習慣在治療體弱便秘的病人時,加入當歸、麥冬或生地,卻忽略了部分病人同時服用抗凝血劑,容易埋下風險。這提醒我們,處方前必須仔細詢問病人用藥情況,以策安全,並必須清楚告知:中藥與西藥不能同時服用,至少需相隔四小時,否則極易發生交互作用,引起不必要的後遺症。
最後要強調:西藥有副作用,中藥同樣有副作用。誤服、過量,或錯誤配搭,都可能危及健康。病人必須問清楚醫師指示,醫師亦需主動了解病人的用藥背景,方能確保安全無虞。
馮新偉(中醫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