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的童年

起初,我總試著去「糾正」她;她談著童年、說起自己的媽媽、婆婆、兄弟姊妹……我便努力把話題拉回現實:「今天怎樣?吃了甚麼?睡得好嗎?」可是,聊不到兩句,她又「回去了」;我拉她回來,她又再飄走,這樣的對話,令人沮喪又無奈。
直到有一天,神給我一個提醒:「別急著糾正,用心聆聽吧。」
也許她一再回到過去,是因為那裡有些未修補的情感、放不下的傷,或珍貴的喜悅。
那天探望媽媽,我放下「引導」的心,任她自由說。
她的故事從七、八歲開始。外公在廣州經營幾間飲食店,售賣龜苓膏、紅豆湯,生意興旺。媽媽住在鄉下,最期待的是父親放假回來—帶著食物,也帶著花布。她總重複說:「那時爸爸買花布給我做衣服。」這句話,她講了無數次。
媽媽臉上浮現滿足的笑容:「是的,我爸爸最疼我。雖然家裡有兄弟姊妹,但他最疼我。」
我笑著接著說:「你一定很乖、很勤力,他才那麼愛你吧。」
她笑得像孩子:「我真的很乖、很勤力。但祖母對我不好,三歲就要我煮飯;那時弟弟去上學,我卻要去耕田,又要在廚房幹活。由於灶頭太高,我要搬凳子踩上去;火柴不會劃,問祖母還被罵。」
她的語氣裡有苦澀,也有委屈:「我做那麼多事,她從沒讚我,還常誣衊我。」
我說:「那你當時一定很難過,覺得沒人懂你吧?」她點頭:「是的,沒有人像我那樣慘。」
我先認同她的痛,然後溫柔地問:「那麼在那些日子裡,有沒有開心的時候?」
我學會讓她回望光明的一面—父親的疼愛、童年的喜悅,這些畫面,照亮了她的心。
話到這裡,我心中忽然湧起另一個體會:或許祖母也只是被時代束縛,那個年代的女人,一代代都活在重男輕女的枷鎖裡,她不懂愛,只會重複上一代的冷漠。
想到這裡,我說不出話來,只握著媽媽的手,哽咽著問:「你可否現在就原諒祖母?你比她強得多,你可以來到2025年這個世紀,認識的東西比她多很多,最重要是你認識耶穌,耶穌在你心裡,耶穌愛你,不如你就用這份愛去原諒祖母,好不好?」她沉默良久,我便為她禱告,把這份未完成的和解交給神。之後,媽媽仍常會回到過去—說爸爸、說祖母,但我已學會不再糾正,只溫柔地陪她「重走舊路」。
每當她提起父親,我就順勢回應:「爸爸真的疼你,你真乖、真得寵。」
當她提起祖母,我也會說:「那時沒人明白你,真的不容易。」
她重複多少次,我就回應多少次;漸漸地,那些故事,也成了我自己的回憶。
有時我想,我從未見過外公,也未見過那位嚴厲的祖母,卻彷彿媽媽牽著我的手,一起走進那條時光隧道。在那裡,我看到一個小女孩在灶台上踮腳煮飯,也看到她穿著花布衣服,笑得燦爛。這些畫面讓我明白:人生本就交織著喜與悲,而神的恩典,使我們能在回憶裡學習包容與赦免。
媽媽如今仍愛說舊事,但我已不再急著把她「拉回現實」。因為我知道,那些故事,是她的生命印記,也是她靈魂仍在訴說的祈禱。我願意成為那個聆聽的人,陪她一次又一次返回過去,也一次又一次走進愛裡。
黃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