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理財決定總覺得難以下手?

可惜,退休規劃沒有這種「重設」鍵。正因如此,每一個財務抉擇都顯得格外沉重—即使是穩妥的選項,也伴隨著取捨。有時候我真希望理財就像打電玩一樣:按錯了,只要輕輕一按「重設」鍵,一切就能重新來過。
•年金:保證一生收入,卻失去靈活性和資金控制權。
•派息股票:能提供現金流,卻可能錯過未來高增長企業的機會。
•環球分散投資:降低風險,但同時也會持有當下表現不佳的資產。
•延遲領取CPP或OAS:可增加一生保障收入,但在此之前只能靠自己的儲蓄,心理壓力更大。
現實是,只有少數決定—例如買年金、或決定何時開始領取CPP或OAS是不可逆轉的;但在當下,面對很多選擇,決定就像一錘定音,令我們遲疑,好像走錯一步就會讓我們後悔終身。
不過,這裡有個好消息:安心並不是來自做出「完美選擇」,而是源於兩方面的結合:
1)一個兼顧安全、增長與靈活性的計劃—讓單一選擇不至於成敗攸關。
2)一種接納取捨的人生態度—不把取捨視為錯誤,而是必然的過程。
•年金不再是「鎖死資金」,而是建立可靠收入底線的工具。
•分散投資不再是「將就平均」,而是風險管理的根基。
當然,即便有穩健計劃,我們仍容易被新策略或「專家」的言論動搖。最大的風險往往不是選錯產品,而是因反覆懷疑而陷入停滯與焦慮。
那麼,何時該停止自我懷疑,安心堅守計劃?我常建議客戶思考三個問題:
1)「我最怕先失去的是甚麼—金錢、時間,還是選擇?」
這答案能揭示你真正的優先次序,幫助分辨新策略是否真的回應核心憂慮,還是只是聽起來動聽。
2)「我會更後悔的是甚麼—錯過重要的生活體驗,還是因財務焦慮而輾轉難眠?」
這能協助你在風險與回報之間找到平衡,為自己設定務實的期待,讓你能安心地去過有意義的退休生活。
3)「甚麼程度的『足夠』,才能讓我安心?」
當你能明確定義「安全感」,便能停止無休止地追求「更好」,專注地過生活。
有時候,最明智的計劃不是複雜的產品或精巧的策略,而是堅持一個足夠好的計劃的紀律—個符合你需要、反映你價值觀,並讓你有信心享受生活,而不用經常回頭望的計劃。
林大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