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 入職在望
新移民不大瞭解本地的勞工市場,加上語言、文化等障礙,不容易尋獲第一份工作,應善用各省市當地諮詢服務機構所提供各類的就業服務,認識求職的步驟。主流公司一般認為華人是勤力、盡責的好僱員,這種「典型的固定形象」對新移民尋找工作非常有利。
各類就業服務
新移民不大瞭解本地的勞工市場,加上語言、文化等障礙,不容易尋獲第一份工作。通常各省市都有當地的諮詢服務機構,以安省多倫多華諮處為例,他們提供各類的就業服務,有助新移民認識求職的步驟:
※ 評估服務:就業專家會替客戶進行評估,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狀況、所需的培訓或服務、職業的選擇、入行的途徑,為求職者訂立短期目標。
※ 撰寫履歷:撰寫一份符合準僱主要求、又能表達個人真實水平的履歷,對求職者固然非常重要。因此,好些新移民以為有了一份出色的履歷已是勝劵
在握(甚至找專人代勞);但假如在面試現場,申請人的英語會話表現跟書寫履歷的文字水平落差太大的話,到頭來還是會失去入職的機會。
※ 面試準備:學習面試對答的技巧。
※ 強化語言培訓(Enhanced language training):為有志在會計行業發展的人士而設,特別加強會計範疇的詞彙(vocabulary)、術語(terminology)等的認識和應用,是一個極為實用的培訓課程。
※ 良師益友計劃(Mentorship program):讓新移民跟同樣專業的義工配對,使他們可以互通消息,建立友誼和網絡,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項目。
典型固定形象
新移民不乏醫生、律師、大學教授等專業人士,可惜來加後其專業資格未必被承認。只要他們前來中心求助,職員自會提供本地就業的法例、獲取專業證書的要求、發掘其他行業等多方面的資訊。其實,擁有高等教育及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士,假如他們不再重操故業,願意接受再培訓,相信仍有很多其他的出路,例如醫生可轉當註冊護士、助產士、專科護理師等相關或高需求的職業。
主流公司一般對華人的印象不錯,認為他們勤力、盡責、依從上級的指示,被視為好僱員。這種「典型的固定形象」(stereotype)對新移民尋找工作,特別是第一份工非常有利。要知道,縱然一個人的學歷或才幹多麼優秀,都必須有機會始可讓他們將才能發揮出來。
今天中國經濟紅火,想跟中國人做生意、開拓國內市場的主流公司不知凡幾,就算在本地,華人市場的潛力亦絕不能小覷,因此,對華裔員工有一定的需求。當然,基本的英語操作能力仍是不容或缺的。
職場文化差異
有些人因漠視職場文化差異,最終把辛苦掙回來的第一份工丟掉。常見的情況是,他們不懂得跟同事相處或打開話題之道,依然沿用原居地的一套-不斷詢問人家的薪金、房價、按揭供款等有關數字的敏感問題,殊不知已觸犯大忌,冒犯他人的財政私隱權。身處多元文化的社會,新移民該留意本地的社交禁忌(如政治及宗教問題),除非是他人主動談及,否則還是挑選些大多數人都感興趣的寵物、體育等話題,方為上策。
提高英語水平
在某些獲批的移民夫婦當中,通常主要申請人(main applicant)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平均不錯,但另一半的英語能力則不一定能達標。由聯邦政府資助的新移民語言課程(Language Instruction for New Comers,LINC),適合來加少於五年、尚未成為公民的人士免費報讀。申請者先要接受語文水平測試,界定擬修讀的級別。華諮處周一至六、從早到晚都有舉辦此課程,兼備托兒服務,令育養幼兒的婦女也可專心上課,自我增值。
不宜固步自封
不少新移民選擇在多倫多、溫哥華等地定居,著眼點在於那裡有數以十萬計的華人,已形成一個微觀經濟(micro-economy),不懂英語也可以生存的優勢。不過,要是他們長期固步自封,不願意進修英語的話,那就只能一直留在華人社區,從事較低下層或體力勞動的工作,無法融入主流社會。
前幾年亞省經濟蓬勃,就業空缺多,政府提供好些優惠政策,吸引新移民到當地發展。現今的政策方向有變,新移民反而選擇到小市鎮安居樂業。其實,不論是新移民還是移居多年的公民,都應該保持開明、彈性處事的態度,千萬別固執地只選在華人聚居的地區生根,不妨嘗試到其他地方發展。例如某跨國企業在哈里法斯有職位空缺,我曾鼓勵求職者不要固執地留守本地,放開胸襟接受新挑戰,或許他們會喜愛當地的純樸生活呢!即或不然,待累積更多的工作經驗,日後自可轉回大城市工作。
好些在電腦專業工作多年的人士說,年過50之後難以追趕科技的變化,感到非常吃力,需要轉換另一個工作環境。事實上,無論是哪個行業的從業員,未必會一輩子做同一份工作。故此,大家應瞭解就業市場的趨勢,檢視和發揮個人的專長,不斷自我增值,接受再培訓,善用可轉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及社區資源,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代作好隨時變通的準備。
資料提供:譚黃梅初(華諮處行政總監)整理:朱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