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保育
去臺北遊玩,順道前往新北平溪的十分老街,平溪最具特色的是「天燈文化」-以升起點亮後的天燈,祝禱平安或祈求好運;所以無論白晝或晚間,大批遊客來到十分老街時,都會擁擠在鐵路兩旁的小店,選購代表不同「運氣」的顏色天燈,然後放送到半空,隨風飄走。
看到這個壯觀場面後,腦海中充滿疑問:究竟這些天燈殘骸最後會吹到哪裡去?會否引起山林大火?燒毀別人的房屋?估計平溪每月放了超過三萬盞天燈,每年在深山製造超過十七噸垃圾量。遊客的每一個「祝福」,竟成為大自然的每一個「咒詛」!
少時幼稚無知,在郊區樹幹上刻字和畫圖畫,後有前輩責備提點,知道要愛惜一草一木。據悉,香港有郊遊人士帶備帳篷和日用所需,到郊野公園露營,離開時卻棄置大量垃圾,包括簇新的帳篷,垃圾中更找到酒瓶和根本沒有消耗過的食品。從源頭減廢的角度來看,有些物品是不需要攜帶的。人煙罕至的郊區山嶺,誰來替你搬走以噸計的垃圾呢?
在旅遊景點或動物園總會有一兩頭龐大動物,讓遊客騎上背,用來拍照留念,大家可有察覺,這些動物的神情看來都非常痛苦,每天給數以千計、體重過百磅的遊客騎在背上。另外,我們究竟知不知道,這些作馬戲表演的猛獸,要經過多少辛酸和皮肉之苦,才換來我們的歡呼喝彩呢?
梁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