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進《春遊晚歸圖》
很多人想起古畫,就會說:「古畫太古老了,有甚麼好說的呢?」尤其今次介紹的是一幅很典型的古代山水畫,是十四世紀一位畫家戴進(1388-1462)的作品-《春遊晚歸圖》;然而,它非常有創意,當中包羅萬有,包含有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家庭學......
表達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人繪畫,不一定會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有時是藏在一片葉子裡,或藏在水流的罅隙,這表示畫作者並不重要,作品的內容才最重要,所以你不一定在畫裡面看到「戴進」這名字。
首先要知道,中國人很喜歡將畫畫成長型,意即是看到天、看到地,反觀西方的畫多是橫向的。為甚麼是這樣的呢?中國人繪畫不但喜歡畫景物,更想表達「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說,人是活在天、活在地的其中一個個體,跟天地很有關係的;因而畫出來的是不真實的,因為沒有一個人能站在一個定點裡,看到山上的那棵樹、那片葉子;但是,此刻在畫面上,你甚至可以近距離看到那片葉子、又看到下面有些人......很明顯,這不是一個科學的視點,而是一個藝術的視點、詩人的視點、哲學的視點,就是希望可以看到最低的,亦看到最高的,這是中國畫作一個很奇妙的地方。
大宅茅舍強烈的對比
現在,讓我們細細欣賞一下這幅古畫:右下角有一棵高大的松樹,下面有一間大宅(大宅才會有這麼高的松樹),還有周圍種滿茂密的竹樹等。有一個穿白色衣服的主人翁,正在敲大宅的木門,而在他背後,則有一條鋪設得很美觀的弧型石板橋,後面有一班隨從,背著行李或是商貿帶回來的貨品;由此證明,這是富裕的人家。太陽下山後主人做完生意回來,但你會發現只有老僕人提燈來開門,不見妻兒子女前來迎接,他是比較孤單的。
再從中間的景慢慢看到,那道很粗糙、亦是弧型的橋。泥路上有一對父子,肩頭上背著耙子,有說有笑的,沿著一條泥路和小石橋,進入小小的叢林,輕輕鬆鬆地回家。另外,你會發現一個女人(妻子/媽媽)在捉拿雞隻,很開心地迎接他們回家吃飯,可看到家庭樂在其中。
這是個強烈的對比-前景是一戶大宅,後景是一間茅舍(竹門代表貧窮),卻有家庭之樂。不是我強行將這主題放進畫裡面,因為我讀過戴進的生平,當時是明中、明末時期,很多人追求富裕和物質,而忘了家庭是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單位,他很多畫作都有這個諷刺的含意。所以,他這幅似乎是很傳統的山水畫,卻暗藏對社會的批判。
在世界畫壇十分先進
還有,在遠山可以看見一個避暑山莊,亦是相對於它左邊的一間茅舍,但畫家特意將它放置在高過避暑山莊的位置。這表明甚麼呢?一些富裕的人雖然有避暑山莊,但它是封閉的、有階級觀念的、不接待其他人的;但那間茅舍卻是非常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到那裡眺望遠景。
現在你會明白,看中國畫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也不是八股的、老套的、對社會漠不關心、沒有心理學、沒有家庭觀念......只是描寫客觀的大自然,要是這樣,我們對中國畫就有很大的誤解了。其實,中國的山水畫承載著當時很多鬱鬱不得志的文人雅士的思想,藉著山水來表達他們的胸襟,從而去安慰自己。原來天地是有正氣的,如果他們和天地之間互相融和,特別在人類最基本的家庭秩序裡和睦融洽,就可以享受一個非常美滿的人生。
透過介紹這幅明代很古老的山水畫,希望大家能破除一個觀念,其實中國畫在全世界的畫壇中是非常先進的。我可以告訴大家,山水畫藉著風景來表達人生意義、人生哲學或願望;畫家以神創造的一山一水,來表達内心的渴求,這種畫藝原來遠超西方1000年,因為外國畫家在20世紀初,才開始尋求這條創作路。
何崇謙牧師(聖言資源中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