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靈程之旅 (3)
有朋友閱讀了我的文章,獲悉我童年的不幸,來信表示十分驚訝,按他的觀察,我應該是來自一個正常的家庭,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學業、工作和婚姻都一帆風順,是人生勝利組的成員,想不到我的童年竟如此坎坷。
香港著名心理輔導員葉萬壽說:「痛苦是協助我們成長之路,甚至有人說,是成長的唯一法門。」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於童年時患過佝僂病,身材矮小,學業成績不佳,使他非常自卑,可是他不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他的人生,為此日後他非常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阿德勒認為,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就會自卑,而自卑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引發精神疾病,但如積極面對‚也能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而使我成長的正是童年時的不幸。
「少年負軛」對我而言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困難、二是主的召命。
童年的匱乏使我非常自卑,而遺憾使我追求卓越。六十年代的香港,大多數人是貧窮的,女孩子小學畢業便要工作,承擔養家的責任,和我一起畢業的同學,沒幾個能升讀中學。我入讀昂貴的私立中學,家裡無能力負擔學費,所以我要努力讀書‚ 爭取名列前茅的好成績,取得助學金便可以支付學費和車費。這麼艱難爭取學習機會,我自然很珍惜,也很用心地讀書。
讓我迎難而上的是召命。上帝在我年幼時就呼召我,讓我負祂的軛!深感自己的渺小,而祂的召命又是那麼崇高,我必須全力以赴,爭取學習的機會。當時的中學學制是「金字塔式」的,很多學生在中三時會被淘汰,社會普遍認為,讀書的機會是屬於男生的,女生的任務是相夫教子,不需要讀書。唸中六時‚ 有弟兄苦勸我,女孩的學歷不用那麼高,否則難以嫁人。面對重重阻力,若沒有召命,我肯定會半途而廢。
學校團契裡有幾個十分投契的同學,我們常常相聚,談的都是和信仰生活有關的事。教會裡有主內兄長,在周末清晨來我家,帶領姐姐、我和兩位弟兄於天台禱告。我家面對的是吐露港,早上太陽徐徐升起‚可以看見片片晨光,黃昏又見紅球從西面下墜,絢麗的陽光漸漸消失。在良晨美景下一起讀經祈禱,一生難忘,主內情誼甚深。
進入大學,參加港大團契,眼界更是擴濶了不少。港大團契是學界的精英,兄姊都是十分熱心愛主的基督徒,他們教導團友如何讀經,如何傳福音。學年初即舉辦大型福音節目,跟著是小組福音性查經,最後是個人佈道,這個福音策略‚ 成為我日後投身學生福音工作的模式,感謝港大團契的師兄師姐,給我這麼好的訓練。
耶穌說:「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從少年直到現在,我體會到這話的真實:主與我一起負祂的軛,所以是容易的、是輕省的。
楊朱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