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天才班非為光宗耀祖
10年前,Maria(化名)帶著唸3年級的孫兒找教育心理學家做天才評估,孫兒考了99.96分,符合天才兒童的界定,但教育心理學家還要求面見家長和孩子,這才決定是否為孩子向教育局寫推薦信,「教育心理學家要確認孩子和家長的態度,她要知道孩子是否有輸得起的心態; 而家長也不是為了光宗耀祖才讓孩子升讀天才班。」
於是Maria在孫兒3年級上學期時,自費1,200元找教育心理學家為他作評估,經確認後被推薦入讀約克區公校的4年級天才課程。Maria認為這樣做完全值得,因為可以明白孩子的強項和弱項,更「平反」了以往日校老師的一些誤解,Maria說:「孫兒被老師批評說是個『搞笑王』(class clown),整天在班裡搗蛋,但心理評估顯示他天生有強烈的幽默感。老師的批評其實使他心裡有陰影,當我跟他說4年級要轉校時,他就大哭起來,問自己是不是全班『最衰』(最差勁)的一個, 所以要走;當時我很心痛!我告訴他不是因為他不好所以要轉校,而是天才班特別設計的課程,可以讓他明白自己,發掘自己更多的強項,並幫助他將自己的強項做得更好,而弱項則可以得到改善,同時,更早學習如何有邏輯地思考。」
孫兒4年級入讀天才班,一直讀至10年級,Maria指天才班最大的特點是「自學」(self learning),教他們主動尋找知識,在學習中發掘樂趣,以至更有動力去繼續學習,從中更可培養邏輯思維。Maria還記得 孫兒剛入讀天才班,第一份測驗是社會科,孫兒只考得60分,那是因為天才班的測驗、考試方式和一般學校不同。「那次考7個章節的內容,都是關於加拿大的地形和氣候。平時測驗的方式就是將重點記下來作答,殊不知那次的試題是: 假如你是一位新移民,要在加拿大開雨傘廠,應該選在哪一個地形區?這種題目,課本裡是完全沒有答案的,純粹要靠自己將課文內容消化、融滙貫通,再作邏輯思考,方能作出有理據的答案。」
事實上,這種學習方法亦非人人適合,Maria孫兒的一位同學也被教育心理學家推薦入了天才班,但讀了一年後便轉校,主要是家長不喜歡這種自學模式,認為是老師不負責任。Maria亦見過有些孩子被視為製造麻煩的學生,但入讀天才班後,就如魚得水,非常享受學習、在適合自己的領域上安靜學習;之前被認為是問題學生的挫敗感一掃而空!「天才班的老師是受過特殊教育訓練的,明白這些孩子各有不同的特點,孫兒班上有一位同學,上課時一定要用手指不停敲打枱面;又有另一位同學要不停繞著課室行走,以幫助自己集中精神去學習。」
為了幫助孫兒學習,在孩子6年級時提早退休,還去學習令心靈平靜的心志訓練、自我認識、自我覺察,以及認識情緒等不同課程,以幫助孫兒穩定情緒,明白自己的需要。她記得孫兒念9年級時,在一次送他上學途中,孩子突然激動狂哭,整個人也抽動起來,原來是因為歷史科的成績不如自己理想;而第二次測驗又即將來臨,所以他焦慮到不肯去上學。於是Maria使用令心靈平靜的心志訓練來讓他認知自己焦慮的原因。原來孫兒的焦慮,不是因為成績,而是恐怕未能取悅父母。她認為「孩子情緒困擾就要看是甚麼影響他」,當明白孫兒的困擾後,Maria開解他,後來孩子就願意上學了,也因為心中沒有了負擔,人變得輕鬆起來,第二次測驗的成績考得非常好,「以後讀這科時,他就很有信心了,還將自己做的筆記借給其他同學,幫助同學取得好成績。」
孫兒今年考入了多倫多大學,Maria回顧這十多年,天才班啟發了孩子的學習動力,但當中不是一帆風順,老師也不是個個完美,孫兒亦有功課遇上困難而要去補習的時刻,她認為最重要是明白孩子。「他是禿鷹,就讓他飛上天;他是海豚,就讓他游入海中。我們最重要是看孩子的需要,天才班並非人人適合,千萬不要將天才班看成是一個光環,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覺得家有天才兒童而沾沾自喜。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家長要讓他知道,盡了力就好了,盡了力成績也不好的話,那我們就一起研究,看看那裡可以改善。」
Maria坦言接受訪問是希望令孩子得益,也希望家長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認定孩子要接受哪一種的學習方式。「大家要接受加拿大的教學方法,好像不要常常說這裡的數學程度不足,其實加拿大的數學理念教的是邏輯思考,只是很多家長沒有深入研究理解而已。」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