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問怎樣能承受永生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記載在《聖經•路加福音》10章,當中包含了這兩個故事:第一個是律法師問 :「怎樣才能承受永生?」第二個是「好撒瑪利亞人」。《聖經》說律法師的問題是想試探耶穌,想知道衪是否懂得作答。耶穌反問:「你是律法師,你認為應該如何做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就這樣行。」律法師當下沒有回應,明顯他是知而不行。
這比喻放在今天,世人不尋求承受永生之道,只問如何可以上天堂,因為今天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認為別人有罪而自己沒有問題,所以一定可以上天堂。比喻中,耶穌問這個律法師,其實也是問我們:「你有沒有真正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以及愛鄰舍如同自己?」你和我怎樣才知道自己真正得到永生?就是當耶穌成為我們的救主,並成為我們生命的主時,我們的生命變得不再一樣。
律法沒明說乾脆不做
接著律法師轉過來問另一個問題:「誰是我的鄰舍?」於是耶穌說出第二個故事,耶穌要我們明白,重點並不是誰是我們的鄰舍,而是「我們應該成為誰的鄰舍」。「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基本,就是應當學效耶穌基督的愛和犧牲,不求自己的益處。耶穌在這個比喻中談及的祭司和利未人(律法師),見到那個人被賊人打至半死,卻視若無睹走開了,可能他們認為律法書並沒有明確指出,當你見到一個人被虐打的時候,就要停下來照顧他,律法只是說「愛鄰舍如同愛自己」,既然沒有明說,他們就乾脆不做。不是所有事情《聖經》都明文說清楚該做甚麼,但當看到《聖經》的教導,知道神的心意後,就應當去做;不會因為沒有說清楚就不去做,亦不因民族的優越感,又或是宗教上的分歧,就不理會對方的需要。當那撒馬利亞人來到的時候,他本可以不理會那個被打至半死的人,因為對方是敵對的猶太人,然而他沒有考慮民族或信仰上的不同,就全心地照顧他,這就是真正發自愛鄰舍的心。每一個人都是神所愛,雖然大家都是罪人,但在神面前都有尊嚴,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上帝的目的,只是當人未認識祂,活在罪中的時候,就看不見祂。
當成為別人的好鄰舍
我們常常求的是自己的方便,害怕要犧牲。這撒瑪利亞人花了很多精神和時間,替他裹傷,把他放置在自己的牲畜上,送他到旅店,照顧他,並且放下金錢,吩咐店長照顧他,直到痊癒。我們常會覺得要這樣愛有需要的人很是麻煩,所以就不願意做,耶穌藉著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應該愛鄰舍,就像主愛我們一樣—就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在乎《聖經》有沒有明文規定,不再計較大家是否同一民族或同一宗教,只要鄰舍有需要,就去幫助他、愛他,並願意付代價。這個比喻要我們明白,不是問如何上天堂,而是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與神在一起—接受耶穌的福音,得著神的接納;並向我們說明甚麼是愛鄰舍,就是誰有需要時,我們就成為他的鄰舍愛護他。你是否願意重新再思想,作為信徒,作為合主心意的人,應如何去討神喜悅,作合主心意的人呢?成為別人的好鄰舍,並去照顧他吧!
陳琛儀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