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 冬病夏治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十月
天人相應 重視疾病預防
冬天的病為何可以在夏天醫治?為甚麼這些病在夏天治療會效果更佳?原來很多在冬天容易發生的病,例如一些在虛弱體質病人容易染到的哮喘和怕冷等問題,到冬天才醫理就已經太遲了!如果在夏天於相應的穴位上用藥貼,往往取得很理想的成效,這種冬病夏治的方法,實在體驗了中醫理論所謂「治未病」及「天人相應」的原則。中醫古籍有謂「上工治未病而不治已病」,「不治已病」並不是說中醫不接受治療已發生的各種疾病,而是強調注意力不應只關注已發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將發生的疾病上。「治未病」就是強調應當加強中醫歷來重視疾病預防的意識。早在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意識,其中一種「治未病」的應用就是冬病夏治。
氣血流通 藥物容易吸收
甚麼是冬病?冬天人體氣虛,陽氣不足,像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炎和腸胃病等疾病,往往在冬天容易誘發或加重,稱為「冬病」。冬病在夏天醫治的原因,一是預防這些病在冬天復發,二是在夏天治療的效果比在冬天更好,因為夏季人體氣血流通旺盛,藥物較易被吸收,如在夏季給與針對性的治療,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天易發生的病症減輕或消失,稱為「夏治」。怎樣治理呢?祖國醫學認為,三伏天最好用藥貼在穴位上,這些冬病會逐漸減輕,甚至可以完全治好。三伏天(Dog days of summer)原指在北半球的夏季最熱和最濕的日子。在中國的曆法中,三伏天即指一年最熱的時期,通常在7月和8月,三伏可分為初伏、中伏及末伏,今年的初伏是7月15至24日、中伏是7月25日至8月14日、末伏是8月15日至8月24日。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進行貼敷治療,可以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上升,使脾腎溫暖,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裡用的貼敷就是三伏貼,而每伏敷藥的最佳時間是上午11時正。貼藥時間 並非越長越好
三伏貼的做法是:將白芥子21克、細辛21克、甘遂12克及延胡索12克研成細粉,用薑汁拌成糊狀做成圓餅,正中放少許麝香,貼在背部的大椎、肺合俞、脾俞、腎俞、膏肓俞及其他穴位(如關元及足三里)上,視乎疾病的種類。不過,貼藥時間並非越長越好,小孩子怕難受,一般1至2小時就可以,成人要2至4小時,有些人可以貼24小時,這種貼法最好一年貼一次,一年只有一個三伏天,連續三年,病根都可以消除。不過,除了三伏天灸法外,還有另一種的炙法叫三九天灸,是屬於冬病冬治的方法;如果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敷三伏貼也有它的禁忌,兩歲以下嬰兒和孕婦均不能敷,若有感冒發熱和咽喉發炎,肺結核和哮喘急性發作期或嚴重糖尿病患,又或皮膚有發泡或過敏等患者皆不宜用。
最後,施行三伏天的中醫師或針灸師一定要深諳三伏貼內的白芥子(溫肺化痰)、細辛(散寒止痛)、甘遂(瀉水逐飲)及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等中藥的特性和功效,以及所灸的幾個穴位如大椎、肺俞、脾俞、腎俞、膏肓俞、關元及足三里的功用,否則也是徒勞無功。
馮新偉(中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