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鄰右里
十五年前在多倫多登陸,所住獨立屋座落新開發小區,因為「買樓花」關係,事先根本不知會與甚麼人為鄰,到真正「落地」看到房子,才感受到「隔山買牛」的種種毛病--屋子面積三千呎真的「過大」,後悔當日在香港單看圖則,就輕率購買海外物業的貪心:以為化算,就拚命選擇類似豪宅的房子。今天回想起來,鄰居遠較屋子的尺寸重要。
我很快搬到市內另一小區,選了一千八百呎房子,打理起來較易「持續」;而狗狗「波仔」天天要出外「放風」,風雨不改。「老人與狗」閒逛至半公里外的兒童公園附近草地,大有不見不散之慨。新居左鄰是埃及裔,右鄰是一位白人。每逢我們一家遠行,把「波仔」交託「狗酒店」後,我就請兩位鄰居輪流收起那些派至門口的報刊和廣告雜誌;而當他們放假外遊,我就倒過來幫忙,真的很公平,各不相欠,又可做到守望相助;最重要是雙方放心、安心。這正是遠親不如近鄰的最佳例子。
我在遛狗的同時,也常會與街坊鄰居打打招呼,建立新的社區網絡。當時就發現,與一些唐人打照面希望交流的時候,往往要多花力氣,且要更積極地找個「切入點」,才較易打開話匣子;反而跟一些首次遇上的「老外」談話,很快即已「熱身」,對方反過來會很主動問你近況,甚至提出有甚麼可幫忙之類,一時間令你受寵若驚,為何對方會熱情如斯......
過去在香港生活,雖說與同層的鄰居在同一屋簷下住上三、五年,但交談的時間總量,似乎不及我一個周末在密西沙加的住區裡,跟左鄰右里隔著花圃閒聊的時數。而且,當你願意走出門口主動睦鄰,其他街坊大都會上前搭訕。你會發現,鄰居同樣十分希望認識你,大家的默契加強了之後,將有助促進社區安全及共同改善生活環境,肯定會是一種求之不得的正能量。
何良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