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菜總廚楊培基的美味人生
楊培基(右二)一家
入行50年的楊培基,從廚房學徒到資深中菜總廚,從求神拜佛到熱心傳福音,嘗透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信主後的他,深信上帝不但知道他的辛酸和勞苦,而且還賜予他甜美的人生。
勞苦的學徒生涯
楊培基(人稱基哥)十多歲入行從學徒開始,在行內50年,今天已是一位廣為人知的中菜總廚。基哥入行時,仍是碳爐的年代,隨著爐具不斷改進,漸漸改用火水爐、氣爐、煤氣爐......回頭看他的入廚之路,基哥坦言:「共有八兄弟姐妹的我,自小對讀書不太感興趣,於是選擇了隨姐夫學廚。」剛入行時,基哥學的是潮洲菜,每天跟著大廚在廚房十多小時。他指出,廚藝學問多得很,以中菜為例,就分有點心、蒸點、伙頭,每個範圍都有不同的學問;至於廚房內的分工也很精細,分為砧板、炒鑊、執醬等。學徒均要每樣學習,按步就班地要成為正式廚師,絕非三、五年間可達成。
想起當學徒的日子,基哥坦承十分刻苦。「學煮潮州菜,先由手打魚丸入門。不管天氣有多冷,也要把手浸在水裡,待手和魚肉的溫度相近,才可以開始打。」原來,手打魚丸的背後是一雙受傷和冰冷的手,可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提到整日與爐頭、灶頭為伴的滋味時,基哥說:「當年的廚房設備並沒有現時先進和完善,最辛苦是炎炎夏日在火爐旁煎炒烹炸,簡直是揮汗如雨。」箇中苦情,非局外人能夠體會。
基哥的果雕手藝一流
備受輕視的辛酸
在60年代,人們多以「廚房仔」來稱呼做廚的這一行。基哥解釋:「以前入行的人,多半是教育水平不高,加上身上總帶著一身油煙味,給人的觀感多是粗魯、脾氣差。當年,甚至有這樣的說法:『家中有女兒也不要嫁廚子!』可想而知這一行的社會地位何等低,廚師多被人輕視!」基哥憶起學徒生涯的辛酸時,不禁黯然說:「其實,我們的工作壓力不比其他行業少,特別是學徒。很多時,經過十多小時工作後還要留下來,清洗那些沾滿油漬的抽氣扇,有苦自知。」
廚房背後枯燥平淡
「入行時,香港還沒有完善的勞工法例,所以我們並沒有休假的安排,每天都是不見天日地在廚房切、洗、炒、煮,刻板得很。」基哥不諱言,廚師工作時間長,跟別人的生活作息也不一樣,下班時間已是夜闌人靜,家人都已就寢;當別人放假找娛樂時,往往就是餐飲業的黃金時間,當廚的自然要躲在廚房裡打拼。因此,同事們多在落場(早班和夜市之間)時,聚在一起賭錢和飲酒,藉以舒緩情緒和壓力。
認識恩主的甜美
基哥雖然自小就讀基督教學校,但對福音真理從沒上心。「當時總覺得基督教被渲染得太神奇,那位上帝也太全能,太誇張了,所以我一直跟隨家中習俗拜神。加上年輕時工作順利,廿多歲的我已是一位出色的廚師,有能力置業,因而自覺很是不錯,凡事靠自己就行了,哪需甚麼上帝?」基哥沒想到在上帝的安排下,廿七年前竟應聘前來加國,效力某國際飲食集團。隨後,太太和兩名女兒亦同來團聚。
這些年,基哥一直與外父同住,關係情如父子。回想當年外父中風,需接受腦部手術時的一段經歷,基哥感慨良多:「手術後他留在深切治療室,每天下班後我都會從士嘉堡開車到市中心醫院探望他。一次,看著躺在床上仍然昏迷的外父,很是焦慮,雖已為他求神拜佛,甚至把求來的神符偷偷放在他的枕頭下,但情況卻沒有好轉。」在無計可施之下,他想起讀書時曾經作過禱告,於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為外父祈禱。第二天,不單外父醒過來,連基哥一直沉睡的心靈也一併甦醒過來,終於他決志信主,生命從此也不再一樣了。「信主後我學會了交托,也享受到在上帝面前傾心吐意的甜蜜,以前許多不想告訴別人,甚至連家人也不會吐露的苦情、積壓在心中的鬱結,竟可以在禱告中向上帝一一抒發。」向上帝禱告也成了基哥減壓和得力的途徑。
致同業的肺腑甘言
從事飲食業五十多年的基哥,很清楚同行的感受。他坦言:「我們一定要爭氣,更要潔身自愛,不要被人家標籤、不讓人家看扁。」身為過來人的基哥,深明單靠一己之力是無法與屬世的引誘抗衡,惟有靠著耶穌的力量,才不會行差踏錯。因此,他很積極向同業傳福音,分享見證,也邀請同事參加特別為餐飲業而設的飲福團契。「我希望同業都能認識福音的大能,知道上帝是我們的牧者,我們的辛酸和勞苦,上帝都知道。」面對生活、工作掙扎的餐飲同業,不妨來認識基哥所信的耶穌,好得著甜美蒙福的生命!
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