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榮經營外賣及到會生意
從事餐飲業三十多年的馮啟榮
從事餐飲業三十多年的馮啟榮,曾經營過餐館和酒樓,他認為這行業競爭很大,所以食物必須保持高質素,款式要不斷推陳出新,服務態度專業,否則很快便會被淘汰出局。
不設餐房 不養一班夥計
六年前,馮啟榮(Michael)在Whitby市經營外賣快餐 (fast food) 和食物到會 (catering) 生意,由馮氏夫妻檔主理,男「煮」內,女主外--負責管數、接訂單和品質監管,合作無間。「在該區的中餐館不多,加上我只做外賣和到會,不設餐房,成本較輕,有訂單才做,故不需養著一大班夥計,所以應付自如。
「現時有八成是外賣客,兩成是食物到會,而且做的幾乎全是熟客,全靠口碑;客人則以外籍人士為主,他們的口味跟中國人不同,喜歡酸甜、香炸、少辣、咖哩等食物。」馮啟榮指出,做食物到會跟酒樓一樣也有淡旺季之分,最多訂單的時候是:結婚季節、歲晚公司開慶祝派對、教會聚餐或大型會議的餐會等;客人可自選菜式,價錢方面則視乎所選的餐單而定。
多年夢想 擁有一家餐館
生於香港的馮啟榮在基督化家庭長大,自小便在教會中成長,少年時期信主,1975年隻身從香港移居多倫多;移民前他是香港電話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加後並沒打算做回本行。
「擁有一家自己的餐館,一直是我的夢想,所以抵埠後立時去找餐館的工作,從低學起。由於那時沒有家累,肯學、也很能捱。」馮啟榮的第一份工是在一間粥粉麵餐館做打雜,之後升為幫廚、執碼;其後,換了幾間中餐館和大酒樓,當時的職位已是廚師。為了進一步認識酒樓的運作,他也做過樓面、水吧等,後來更晉升為經理。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他看到神的手掌管一切。
到會食物 處理過程重要
馮啟榮強調,到會食物的處理部份甚為重要,因為在運送途中若稍有差池,再精緻好味的食物也會大為失色。「酒樓食肆的菜式一般都是即叫即做的,出菜時熱氣騰騰,但我們卻不可以這樣,否則送到宴會場地時,菜餚便會變黃或過火了。我們的做法是先將菜、肉和汁分類,然後用不銹鋼盤盛載,以錫紙蓋好,放入一個大型的保溫櫃(可保溫四小時);待到會場後,再將食物重組放回不銹鋼盤內,將每道菜以小火爐繼續保溫,到時客人便可以慢慢享用熱辣辣的美食了。」
據他說,到會食物由煮熟到包裝、運送、到達會場後重組等約需四小時。此外,做飲食業這行務必要遵守安省衛生廳發出的規條,包括對食物的要求和處理、廚房、餐具、環境衛生等均有嚴格要求。
難忘經歷 停電加大風雪
回想最難忘的經歷,馮啟榮說:「某年,有一間醫院舉辦一個1,000名員工的新年聯歡派對,用餐時間是中午十二時。當天一清早大風大雪,我們在凌晨四時半左右回到店裡準備,一小時後突然停電,幸好用的是煤氣爐頭,烹煮不受影響,但需靠蠟燭照明,繼續開工。到了上午八時多,一切準備就緒,於是開車出發。不料,在高速公路上遇上大塞車,我立即致電告知派對負責人,最後比原定時間遲了兩小時才能到達。客人也很明白是惡劣天氣影響交通,責不在我們,那次實在叫我捏了一把汗。」他知道,若不是神的保守和幫助,根本難以完成任務。
中菜教授 華商餐會會長
馮啟榮曾出任第六、七屆安省華商餐會會長(1990-1991年)。「華商餐會是一個非牟利組織,主要是聯絡各大小的華人餐館,協助他們與政府磋商有關餐館業的各項事宜,舉辦餐飲業訓練班,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等。」他說,現時年輕一代都不太願意入行學中廚,反而喜歡投身西廚工作,也許他們覺得西餐食肆格調較為高級。他不否認,餐飲業的工作時間長、假期少,就算真的賺到錢,也難解苦悶的生活,為此不少同業因而染上賭錢陋習,弄至債臺高築,甚或家庭破裂。
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馮啟榮曾在George Brown College 教授中菜,從而接觸到西餐部的老師,大家互相交流美食心得。他指出,西菜的特色是精美、有創意,西餐房環境也較為清雅幽靜,反觀,華人吃飯總要熱熱鬧鬧地邊吃邊談,中西飲食文化之不同正在於此。
民以食為天,馮啟榮很高興能做到一份自己有興趣的行業,也感謝神賜他這方面的才能和恩賜。
白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