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不等於放棄享受
「節儉」解讀成「吝嗇」
幼時成長的年代,香港正值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的日子。那時的物質生活雖說不上缺乏,但比起今天的豐富真的不可同日而語;同學間鮮有帶著過百元書包上學,或穿名貴球鞋出入的,更遑論像今天的孩子般隨身携帶過千元的手提電話。那個時候,無論社會、學校或是家庭教育都會鼓勵節儉,視其為一種美德,甚至是致富之道。
時至今日,「節儉」在不知不覺間,卻給人解讀成「吝嗇」,或一種被剝奪享受的負面意義,令人想到一旦放棄每天早上的那杯咖啡,就有一種叫人禁慾的聯想;但事實是,節儉不在於放棄,乃是在乎戒除因過多擁有所帶來的浪費,而仍然更能享受生活。以那杯咖啡為例,假如你每天早上都購買「特大號」,可是經常過了上午還不曾喝完,最終卻因為咖啡涼了而把它扔掉的話,那麼以後你可能應該考慮買較小的杯裝,但你依然可以享受每天的咖啡啊。
「過多」擁有是「浪費」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可能是「過多」的擁有物,例如︰
• 過多數據︰你是否真的需要每個月4GB的手提電話數據流量?
• 過大的處理器︰電腦內使用的 Core i7 比 Core i3 中央處理器,是否真的顯著地提升了你的日常電腦操作效率?
• 過多居住空間︰香港人說「一闊三大」,房子大了,水、電、天然氣費用,以及日常的維修保養開支,亦會相應增加。
• 過多玩具︰小孩子真的需要多一份玩具?還是需要父母多一點陪伴他們一起玩耍的時間?
當我們一方面擁有更多的時候,卻同一時間正在放棄另外一些事物,這是一種簡單的取捨關係。假如我們可以少擁有一些,而又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便能夠騰出金錢和時間的空間,去作其他重要的事情,或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或更有效率地完成個人的理財目標。
在今天鼓吹消費,以擁有更多、更大、更新的社會裡,節儉依然是一種美德!「小富由儉」的道理始終不變。
林大駒(專業保險投資從業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