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愛與被愛
愛有付出和接收的時候。當付出時,要全心地付出;在接收時,要欣然地接受,不然會令人愛得沮喪。
無私地去愛
最理想的愛是,你愛我、我愛你,互相付出、彼此接受,但世事往往不盡人意,就算他人以愛回報,也不一定與你所付出的成正比;又或者愛你的方式,不是你所渴望的那種。很常見的是,丈夫回報太太時,太太有時會感到失望。有太太埋怨道:「我老公說他每天都表達愛,為我和家人上班賺錢,回家又幫忙倒垃圾,要他買花給我卻是多餘和浪費的。」另一名太太回應說:「哎喲!情願我老公像你老公那樣,起碼他盡責和實際。我老公都已快50歲了,孩子也快要入大學,但他還是喜歡買東西和開跑車,並且經常買潮流品牌的東西給我們,又不停地更換家中的電視和音響器材;其實,我情願他多幫忙我做點家務、計劃孩子升學的事。我更情願他為未來多儲蓄,不要將錢花在無謂的東西上。」
當你愛人的時候,若只按自己的心思和方便去作,不能放下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或會令接收愛的一方失望,而你作為付出愛的一方會覺得吃力不討好,導致雙方都感到沮喪。當然,我們不是要縱容對方癮癖的喜好,或不合理的需要,乃是放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想法,全心無私地為對方的喜好和需要而付出;無論你理解與否,總不要計較,只管用心地為對方做。因為重點不在乎那舉動或禮物本身,而是令對方接收到其背後的心意和訊息:「雖然花會凋謝,或者我不慣買禮物,但只要能令你感受到我的愛,見到你開心,便是值得的。」「我願放下我的觀點和喜好,做你認為重要、體貼的事,因為你對我很重要。」
欣然地被愛
對慣常付出愛的人,可能不習慣接受他人愛的付出或表達,一如以下的情況:老人家不接受兒孫請吃飯,或不接他們所送的禮物,認為浪費他們的金錢;又如媽媽以不用孩子幫忙做家務去表達愛,認為會浪費了他們的寶貴時間。這樣在不知不覺間,便傳遞給下一代一個不健康的訊息:「金錢和時間是投放在學業或成就中的,投放在關懷和愛的表達上是不必要的。」所以,當孩子長大成家後,可能也會延續這種觀念,以為投放時間和金錢在家庭關係與感情上,是不需要或不值得的,只顧追求生活方面,忽略培養家庭的愛與溫暖感。另外,有些人可能對於接受別人的關懷和愛感到不自在,這可能是在過往成長過程或人生經歷中,缺乏親人的關愛與懷抱的反映,這個在後天是可以彌補和培養的;不妨嚐試開放、不用介懷或想太多,只要欣然接受愛就是了。
賈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