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饑餓的一群
根據安格斯列特民調機構(Angus Reid Institute)在本年初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不斷上升的食品價格,在五名加拿大人中,有四人表示他們會改變家庭餐單;46%的消費者會選擇較便宜的品牌和超市;三分之一人會減少吃肉;五分之一人會減少購買新鮮水果和蔬菜;62%的人會減少出外用膳;四分之一人會減少喝酒。然而,社會上有另一群人,他們的選擇可能只剩下:吃與不吃。
事實上,在入不敷支的情況下,食物是最容易被削減的開支,Beyond Hunger 的調查顯示,在各種開支中,最多人選擇削減的依次為:食物(36%)、交通(28%)、醫藥(15%)、水電(14%)、住屋(7%)。這種迫於無奈的做法,很容易便演變成「糧食不安」(food insecurity)的困境。
世界糧食高峰會(The World Food Summit)曾經如此定義「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糧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又買得起足夠、安全和有營養的食物,以滿足其飲食和食物偏好,維持有活力且健康的生活。」加拿大雖是發達國家,但也不代表人人有飯開,天天能吃上營養均衡的三餐。
在 Beyond Hunger的報告中,不少加拿大人正經歷著不同程度的「糧食不安」困境,輕則如「常常擔心食物吃光和選擇不多」;以至「怕吃光食物而在質量和分量上妥協」;到最嚴重的「減少餐數、食量,甚至整天不吃飯。」
「要負擔健康食物很困難,我只能吃『垃圾食物』,這令我的糖尿病惡化,情緒也不好,人很抑鬱不知如何是好,我每天只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沒有接觸外面的世界。」
「沒有食物,我根本就沒有精神和體力出去找工作或打工,當肚餓時,工作很難做得好。」
「我的小女兒參加職業舞蹈訓練,食量和成年男人一樣,但她沒有足夠的食物,能吃的也只是不健康的食物,根本就沒有體力繼續去跳舞。」
「我們的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以食物為中心的。『我們去吃午飯吧』,『我們隨便吃點東西吧』,『我們一起吃晚飯吧』,我不得不坦承自己沒有足夠的食物和餘錢去參與,之後他們就不邀請我了。」
「我不得不去食物銀行,那是多麼艱難的決定。從一段失敗的婚姻中走出來之後,我非常努力求存。女兒曾說過:『媽媽,我們只是貧窮白人(white trash)。我們靠食物銀行吃飯。』」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