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加價伎倆 層出不窮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三年一月
通貨膨脹(inflation)猛於虎,食品除了明碼實價地加價外,其實還有各種變相加價的伎倆,值得消費者留意。
貪婪性通脹(Greedflation)
根據加拿大食物銀行發佈的2022年統計,食物銀行的使用率增加了15%,食物負擔能力成為全國性的問題。2021年有580萬加拿大人,其中包括10個省份140萬兒童生活在「糧食不安」(food insecurity)的環境中。對比之下,許多雜貨連鎖店和食品飲料公司在疫情期間賺取了創紀錄的利潤,令人關心到「貪婪性通脹 」(greedflation)的問題。「貪婪性通脹」是指企業在通脹時期哄抬價格,特別是當基本生產成本沒有相應上漲的時候。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最近發表報告稱,2022年9月份食品零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1.4%,相對之下,全國整體通脹率是6.9%,儘管通脹率已從6月份8.1%的峰值回落,但食品價格卻超過整體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並繼續上漲。
2022年10月,加拿大競爭局(The Competition Bureau)宣佈將展開一項關於加拿大雜貨店競爭的研究,目標是研究大型雜貨連鎖店的競爭和食品價格上漲的關係,並將向政府提出監管建議。之前加拿大三大食品雜貨連鎖店因多年的麵包價格操控醜聞而備受抨擊。
達爾豪斯大學教授查爾伯斯(Sylvain Charlebois)對本報表示,這項調查也許能有助控制食物價格,不過加拿大在這方面的監察制度仍未完善:「加拿大需要一個有權威的監管機構。現在,有很多工作未完成,調查也不完整,結果也不確定。」
儲存期通脹(Shelflation)
在《2023食品價格報告》中提及一個新的術語—「儲存期通脹」,這是食品雜貨行業的一個新術語,指的是供應鏈問題導致貨架上的食品過熟或新鮮程度降低。導致供應鏈問題的因素可能包括:勞動力短缺、天氣、邊境相關的問題,或任何導致延長儲存和運輸時間的因素。查爾伯斯解釋:「事實上,供應鏈短缺會給消費者提供了不如過往那麼新鮮的產品。當你買了一種產品回家後,它不能存放很長時間,最終該產品只有被迫扔掉,實際上就是增加了你的食物開支。」在2022年接受調查的加拿大人表示,他們在過去六個月,曾經至少一次不得不提早把食物扔掉。縮水式通脹(Shrinkflation)
「縮水式通脹」是經濟學術語,用來描述商品的大小或數量減少,但價格不變。根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在去年11月的報道,他們發現在2021年9月一款Barilla意粉在Walmart的售價是$1.97,重454克,但換成一個新的包裝後,則減至410克,售價更在去年10月提升至$2.27。Barilla回應CBC的查詢時表示,這樣做是為了應付「原材料和物流成本的持續上升」。加水式通脹(Aquaflation)
CBC在同一期的報道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彙“Aquaflation”,意思是用水來代替食品中某些成分,成為所謂的「加水式通脹」。據CBC的報道,安省倫敦市一名消費者,使用了 E.D Smith’s 南瓜餡料多年,但最近打開罐頭後,發覺有明顯分別,她形容「不像餡料像南瓜湯」,後來發覺成分有變。過去在成分所佔比重中,排第3的是植物油,但今年買到的產品,植物油排至第6,排第3的變成水分。同時間,新成分的產品售價也由2021年1月的$3.99,變成2022年10月的 $6.03 。小費通賬(Tip-flation)
疫情期間,許多人為了支持餐飲業,於是付出了比疫情前更高的小費;但疫情過後,小費的門檻似乎越來越高,有個別酒樓將12%的小費自行加入賬單之內,更有人發覺個別餐廳電子付費終端機上建議的小費「起錶價」(起碼)是18%,最高建議更是30%,比疫情前約10%至20%的小費比例大幅增加。根據一項由Square公司在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加拿大人平均小費比例約為17%左右,比疫情前上升了1%。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