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外公
淚光中看完電影《歸來》,不由想起媽媽和外公之間的一段往事。
媽媽的乳名有個「節」字,是外公為了紀念畢節而取的。那時國難當頭,上海淪陷,國軍撤退,人人都在逃難,饑寒交迫,躲頭頂的轟炸機,不顧一切地保護大肚的妻子,傾家蕩產的悲痛都過去了。1945年的春天,外公和外婆只願記住女兒的出生地-偏僻高原的貴州畢節縣城。
日本人終於走了,內戰也結束了,他帶著一家人安頓在內陸城市武漢,還在市供電局謀得一官半職。1957年上級號召知識分子向黨提意見,40歲出頭的外公不懂那是「引蛇出洞」,在組織生活會上發言,便成了右派。
自己挨打、批鬥、坐牢,妻子送去干校(接受勞改),大兒子輟學去修水庫,小女兒發配去新疆,他一一接受組織的安排。唯獨在畢節生的女兒不能升學一事,他不肯屈服;偷偷把不滿十五歲的女兒送往上海,托付給岳父岳母。女兒果然爭氣,三年後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每天忙於挖糞、掃廁所,接受勞動改造的外公,慶幸自己沒有毀了孩子前程之際,卻突然收到女兒的來信,以紅色的墨水寫著:「陳xx,我要和你斷絕父女關係!」
就像《歸來》裡懷抱芭蕾舞夢的丹丹,十八歲的媽媽一心追求自己的工業救國夢,害怕被外公的右派帽子影響,在組織的啟發下,寫了斷絕關係的信。
那個被上萬人批鬥,掛著牌子遊街,被紅衛兵扇耳光,拳打腳踢,在勞改農場九死一生都沒有倒下的外公,讀了女兒的信後,得了精神分裂症。在我童年最初的記憶裡,街坊鄰居嘴裡的「陳瘋子」,就是外公。
老輩知識分子歷盡艱難也要讓孩子讀書,活出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堅強和執著。尤其在精神崩潰過後,仍能振作起來,把恩典和關愛留給後人,外公的寬厚與仁愛之心,值得晚輩後人深思和學習。
周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