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標籤告訴你的事實
在超市購物,我們總會閱讀食品標籤,看看糖、鹽、脂肪所佔的份量,但其實要避免進食超加工食物,份量並非最重要,食物經過怎樣的處理才更重要。
許楚珊鼓勵大家檢討自己的餐單有多少是超加工食物
有限加工可以接受
入行16年的安省註冊營養師許楚珊接受本報訪問時指,有關超加工食品危害健康的爭議一直存在,大家都知道新鮮食材對身體永遠是最好的,但使用超加工食品的情況卻一直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超市的薯片和即食麵的新口味不斷增加,因為市場上有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縱使我們不能完全避免加工食品,但許楚珊希望我們明白,加工食品和超加工食品的分別:「超加工食品含過量的油鹽糖,容易引起心血管病;加入添加劑、色素等化學品,有致癌的風險,危害人體健康;但一般加工食品,例如急凍蔬菜,又或是一罐用鹽水浸的吞拿魚或豆,添加劑很少,不能算不健康。」她認為在現今世代,完全不吃加工食物是不可能的,但有限加工的食物仍可接受,對身體影響不算嚴重。
一分錢一分貨之別
消費者應該明白一分錢一分貨,保質期長和價錢便宜的食品,背後都可能要付上健康代價。許楚珊指食品商為了令食物保質期更長,利潤更高,通常都會加入添加劑。「不耐放的食品,添加劑都較少;能放長時間的都有防腐劑。」而為了爭取最高利潤,超加工食品都會使用較廉宜的食材。以牛角包作為例子,她分析說:「為甚麼有些店一個牛角包賣上三元,有些兩、三元可以有一打呢?那就是使用食材的不同,有些店用的是成本很貴的牛油,那你想想,便宜的牛角包用的是甚麼油?又要包裝又要運送,做生意是不會賠本的。」又例如香腸,那些價格低廉的香腸,當中究竟有幾多肉的成份?用的又是甚麼肉呢?她反問:「這個價錢可以買到一塊新鮮瘦肉嗎?究竟這些香腸的蛋白質成份有多少?」又同樣都是烏冬麵,為甚麼價錢有差別,這也和其中的添加劑有關。許楚珊希望我們反省,在享受超加工食品保質期長、「美味價廉」的時候,想想自己付上了甚麼代價?
材料成份簡明為要
要分辨甚麼是超加工食品時,閱讀原料成份(Ingredients)比營養表(Nutrition Facts)更重要,因為這會列明使用了甚麼食材,包括添加劑。許楚珊的心得是:「假如材料成份中,有一半是自己不曉得的東西,最好放下,那根本就是化學品,油鹽含量低也沒有用。」
同樣地,滿地可大學醫學院營養學系副教授 Jean-Claude Moubarac 認為,讀食品標籤時,看原料成份比營養表更重要:「我們要看的是這些糖和鹽究竟從哪裡來?質量有多好?食物究竟經過怎樣的處理?」他強調是否健康食物,關鍵點是質、不是量。Moubarac 教授提出一個最簡單的原則:裡面有沒有你煮食時不會用的東西?例如可以在人體內轉成脂肪的人工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產生反式脂肪的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水解蛋白(hydrolysed proteins)等;又或是那些令食物保鮮期更長,賣相更佳的添加劑?例如增味料、人工色素、乳化劑(emulsifiers)、乳化鹽(emulsifying salts)、甜味劑(sweeteners)、增稠劑(thickeners),以及抗泡(anti-foaming)、發脹(bulking)、發泡(foaming)、凝結(gelling)等用劑。「超加工食品不是以含量多少計算出來的,而是看當中材料的品質。」但Moubarac教授亦同意超加工食品的材料通常較多,很多時都會超過五種。
一來一回得不償失
然而,食物的製作千變萬化,許楚珊提醒大家就算使用新鮮食材,但加上大量超加工的醬料,也不是健康之選;號稱使用有機食材的曲奇餅,一樣是超加工食物,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吃。一些看似平常的食品,例如麵包,早餐粟米片,其實可能一樣是超加工。她說自己在選麵包時,會細心閱讀成份,而那些早餐粟米片更是可避則避:「華人總以為早餐粟米片很健康,但有些粟米片不單加了糖,還放了色素等添加劑。現在太多父母給孩子吃這些粟米片,因為很方便,可不是好的早餐;我在家的做法是,煮天然麥皮,然後像灑蔥花一樣,放六、七粒全穀類的粟米片,逗孩子開心。」為了讓孩子吃不加工小食,她也自製雪糕和曲奇餅等。
戒掉超加工食物有甚麼改變?許楚珊從自己客戶的身上見證了這種好處:「有人用三個月改寫了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再吃那麼重味的食物......味覺改變了,人不單瘦了,精神也好了,因為身體沒有吸入那麼多添加劑,不用忙於排毒,人沒有以前那麼容易累,也就不用喝更多多的奶茶和咖啡提神,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許楚珊重申:「超加工食品的確方便,它可以省掉烹煮的時間,但同時也縮短了你的壽命,一來一回,得不償失。」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