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超加工食品
華人愛吃,飲食文化中亦有許多超加工食物,需要小心。
安省註冊營養師程文鈿表示,華人喜愛的食品中,其實也有不少是超加工的,例如火窩湯料,她指「全部都是化學劑、有色素和黏稠劑」;即食麵則是「用油炸,所以快熟,用的是平價的棕櫚油」,含有高飽和脂肪,容易導致心血管病;臘腸、煙肉、火腿則含有亞硝酸鹽,和西人的加工肉如香腸一樣,被認為是致癌物質;年輕人喜愛的樽裝奶茶和咖啡都是「化學原料」。程文鈿說這些添加劑只是用來防腐:「令保鮮期長一點,口感好一點,顏色鮮一點而已。實際上對身體無益。」
程文鈿認為,華人要吃得健康,除了細讀食物的材料成份,小心化學品外,更應盡量自己烹煮,以完整食物(whole food)為首選食材,而在烹煮的過程中,盡量以蒸、煮、炆、焗為上,少煎、炒、炸為妙。「油燒得太熱時會變質,發生化學變化分解成aldehydes乙醛,可能致癌及導至心血管疾病,所以買油要看冒煙點的溫度。」程文鈿自己的炒菜方法是,加油入鑊,在加熱後還未起煙時加菜炒,然後加水降溫,不讓油在高熱中變質。若加蒜頭的話,則將生蒜切薄片或拍碎,放置在室溫中10分鐘,讓空氣與之接觸,能使蒜中的蒜胺酸、蒜酶轉化為蒜素,提高抗癌的效用,然後才下鍋加熱。她坦言華人講求鑊氣,但炒到起火冒煙的方法,對健康來說並非明智之舉;蔬菜能夠生食更健康,可保存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流失。而選油亦有學問,應該選擇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炒菜的話應選冒煙點溫度較高的,她推薦使用花生油和牛油果油,健康得來冒煙點高,做很多菜都適合。此外,程文鈿指華人喜歡使用醬汁醃料,這種飲食習慣可免則免:「醬料都用了很多添加劑,盡量不要多用。」她鼓勵華人多用那些沒有防腐劑的天然乾燥香料,例如百里香、羅勒等:「就算是煮咖喱,也可以像印度人使用咖喱粉,比買現成的咖喱醬更好。」程文鈿鼓勵華人,吃得小心之餘,亦要注意運動,這才會更加健康。滿地可大學 Jean-Claude Moubarac 教授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覺新移民食用超加工食品的程度比本土出生的人少:「他們初來加拿大,仍然愛自己煮東西,吃的食物比加拿大土生土長的人健康;但住久了卻向加拿大人看齊,慢慢也吃上了超加工食物,幸好華人在這方面仍較能保持傳統,相對其他族裔,吃加工食物較少。」喜歡烹飪是良好習慣,能夠好好選擇食材,用合宜的方法煮,那就更健康了。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