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譯的非凡歷程(五)
19世紀之前的中國,滿口「之乎者也」的士大夫,決不會與「引車賣漿」的普通百姓混在一起,語言交流方式更是涇渭分明,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交流一直存在著很多的障礙,嚴重阻礙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和合本聖經》的出版打破了這個屏障,成為消除障礙的金橋。
當時中國的讀書人已有一個預見,覺得白話、新文學要推展出來。1917年的時候,胡適先生提倡的新文學,就是說我們要以白話文學來帶動未來的發展。沒想到,兩年之後面世的《和合本聖經》,果然成就了這件事情,所以羅香林先生、胡適先生、朱維之先生,甚至後來的冰心、許地山這些作家,他們都對《和合本聖經》非常推崇。這實在是聖靈所做的一件奇妙事,我們只有感恩。
當時,被稱為「暗室之后」的蔡蘇娟女士也跟宣教士一起合作。這件事情令人非常感動,注音符號的《白話文聖經》幫助了很多去臺灣的宣教士學習中文。戴德生的第四代孫—戴紹曾牧師的太太戴師母,現在還住在芝加哥,她每天早上還是拿著注音符號的《白話文聖經》在讀;她說,讀這個可保持她對中文的不忘記,其實也顯示她對中國人的一份愛。
《聖經和合本》的出版,不僅啟蒙了中國白話文運動,還對中國現代語言文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不禁再次感謝上帝的大能。
*附註:b, p, m, f 的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8年才開始推行的,而注音符號就是ㄅㄆㄇㄈ,則是中華民國自建國之初以來,在宣教士發明的協助下,一直所推廣的。
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