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
歷史中很長時間都沒有吃早餐這回事。在羅馬時代,餓了就吃,而且很多時,餓了也未必有得吃,更遑論要定時早、午、晚三餐。羅馬人每日只吃一餐,在中午時吃;他們並不認可吃早餐這回事,並且相信每日只吃一餐最健康,如此才能保持消化良好,若每日吃多過一餐就會被指狂飲暴食。
從羅馬時代到中古時代,也是沒有午餐這回事的,連這名詞也不存在。因為在中古時代,沒有電力,日光決定了吃飯的時間,人們要日出而作,所以到了中午時分已經勞動超過六小時,餓了,便停下休息和吃飯,這一餐中午吃的就是dinner(正餐), 就等於我們現代的晚餐。這個每日一餐的觀念,長久影響著西方社會的飲食模式。
工業革命除了造就了吃早餐的現象,也製造了晚餐的必要性,中產和工人階級的飲食習慣,被上班時間所影響,放工回到家才能吃的正餐,變成了晚上才吃的晚飯。
到了十八世紀,大多數在城鎮工作的人已經日吃三餐。十九世紀初,一般人都將正餐改為晚上吃。沒有電力的年代,農民在日落前要做好晚餐,很多時候是中午已吃過當天最後一餐,但是由於電力的發明,晚餐的時間便越來越遲。
說真的,吃晚飯的重要性不再是要吃得飽,有足夠營養,因為現代人營養已過剩,吃晚飯的最重要價值是,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疏離,一家人經過忙碌的一天,可以在晚上坐在一起共用時光,培養感情才最珍貴有益。
香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