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痛可有良方
以下是一些止痛和治痛的良方。
長痛短痛治法不同
西醫處理痛症,先要斷定是短期痛症、還是長期痛症,因為兩者的治療法則和愈後是截然不同的。西醫治療痛症主要有三大目標:消炎、阻斷痛感神經傳訊和恢復結構功能;視乎痛症的成因和組織的損傷程度,以上的三個過程可以個別或同時進行。
舉個例子:打球後的肩膊酸痛,通常休息兩天,用熱敷或外塗止痛膏便可止痛;如果是感冒頭痛,可服用退熱止痛藥去舒緩;若是跌倒不幸折斷了骨頭,當然要給予局部或全身麻醉去止痛,才能做手術或打石膏來糾正骨折,其後數星期更要服用消炎藥和強力止痛藥,令部位消腫鎮痛,再配合適當鍛鍊,逐漸恢復其功能。
認識不同的止痛藥
止痛藥可說是西醫常用的止痛方法,有些可以自行購買、有些必須經醫生處方。一般在藥房自行買到的皆屬溫和止痛藥,如Advil和Tylenol,只要依循指引去服用適當的劑量,注意服食時的禁忌(別空肚或混和酒精),這些溫和止痛藥一般都具很高的安全性,不用太擔心。Advil的通用名稱為ibuprofen,屬於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 NSAID),在加拿大算是最普遍的非處方藥,除了止痛功能,它同時有消炎、消腫和退熱作用,對一般的關節痛、筋肌勞損,甚至感冒燒也很奏效。Tylenol的通用名稱為acetaminophen,主力在鎮痛和退燒。
至於較強級數的止痛藥如Naproxen、Tylenol no. 3、Tramacet等,則須醫生處方才能買到;而非常強烈的鎮痛藥如morphine、hydromorphone、fentanyl
(芬太尼)等,在加拿大被列為一級危險藥物,一定要在醫生嚴密監管的情況下,才能安全使用,絕不能逕自服食或濫用,否則會危害生命。
中醫治痛有通有補
中醫治療痛症是不論痛位,皆先辨證論治。不單止痛,還一定根據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去辨出痛的證型,然後定出處方去治痛。中醫認為,痛的兩大機理就是「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病機分別為一實一虛。偶爾,患者同時可以不通與不榮兩樣並兼。
對「不通」而引起的痛,治則就要去「通」,清除阻塞經絡的各種因由,如跌仆損傷,外來的風、寒和濕,又或是體内衍生的病理產物(如痰和瘀)。一但經絡暢通了,「不通」的痛便得到緩解。「不榮則痛」由於是屬虛證,因氣血未能充盈脈絡而引起,治法就是要「補」,好似洩了氣的車胎,要充足氣才有超然動力。有時,亦會碰上「不通兼不榮」這種虛實夾雜證型的痛症,那時中醫師就要一方二用,攻勊不通的阻礙之餘,亦同時補養不榮的脈絡,實行攻補兼施。
中西並用效果更好
中醫治痛,除了服用中藥外,針灸、拔罐和推拿都是很常用的方法,無論是單一運用還是合併使用,效果通常不錯。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針」和「灸」是兩種東西:針是針刺,用尖銳的針刺進人體指定的位置(稱為穴位),加上特定的手法,去彈弄針柄而達致治療效果;灸是指艾灸,用艾葉細磨成蓉,放在針柄或隔在薑片上來燃燒,造成治療。自古以來,因針刺和艾灸兩者常常一并使用,所以便被統稱為「針灸」。不過,在北美用針灸來治痛症的做法,大多以針刺為主,再接上電針和照電熱頻譜燈(俗稱神燈),來加強治療效果。
以個人經驗來說,中醫治痛症雖不夠西醫的受體阻斷治療方法那麼快捷,但卻是較全面性的調理整治:要通的去通、要補的去補,對治療比較棘手的長期痛症,會有多些機會得到效益。有些情況下,中西並用的確會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但這個一定要與醫生商量。
資料提供:梁貫哲醫生(安省註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安省註冊中醫師)整理: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