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與關節炎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痛症。不要以為只有年長朋友才會患上此病,青年和壯年人也同樣有機會發病。
別把關節炎風濕病混為一談
不少人常將關節炎、風濕病等名詞混為一談,認為都是指關節痛的毛病;其實,關節炎(arthritis)是一個特定的西醫診斷名稱,指身體一個或多個關節發炎,而根據發炎的病因,可再劃分為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痛風性關節炎(gouty 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和創傷性關節炎(traumatic arthritis)。
一般人常說的「風濕」,依我個人理解,是人們廣泛地形容肌肉和筋腱的痛楚,特別多發生於天氣轉變(如刮風或下雨)前,在長者身上特別多見。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將風濕這個廣義名稱,跟「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專有病症混淆;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可以影響全身關節的免疫系統疾病,需要專科治療。
小心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出現
在各種關節炎之中,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經年累月的重複性活動,或過度的負荷,磨損了關節面的軟組織,甚至令骨骼直接碰觸,刺激骨質增生,形成骨刺,產生痛楚。其實,每個人過了40歲皆有機會患上退化性關節炎,如有家族病史,就會更早誘發退化性關節炎。
此外,如果是職業運動員或馬拉松長跑手,他們會因長期操練或比賽而勞損肢體關節,所以他們很年輕便要退役,或許都是這個原因。基於其物理耗損,退化性關節炎一旦發生是無法逆轉的,充其量只能延遲病情,最終的治療是將損壞的關節換上人工關節。現今科技先進,植入的人工關節通常都能維持15至20年之久。若要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最好愛惜自己的關節,不要過分負重,若跑步或打球一定要穿合適而防震力高的運動鞋,實行預防勝於治療。
坊間有不少聲稱可以緩解關節痛的補充劑,如口服的葡糖胺(glucosamine)和軟骨素(chrondrotin)等,這兩種補充劑均被推廣為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救星,在藥房都有很多品牌;但請留意,現今醫學界仍未有充分的循證理據,去確認這兩隻補充劑有一定的療效。若大家試過一段時間也無大分別,最好別盲目服用。
中醫治痺症要針對不同成因
中國人說風濕會引起關節痛,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是有些道理但卻非全面。首先,風濕一詞,是歸入中醫的濕病,源自《金匱要略》:「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形容出汗後遇上風寒,渾身肌肉痛楚的情況。
至於肢體、筋脉、關節的疼痛,在中醫範疇被列入「痹症」的範圍,而痺證就是由風、寒、濕、熱、痰、瘀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而成。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有時,濕更會化熱,形成熱痹。所以中醫説的關節痛,除了跟「風」和「濕」有關,亦可與「寒」「熱」和痰瘀有關連。
痛的表現也因致病因素的不同,各有特點,如以風為主的痛,其特點是呈游走性,稱為「行痺」;以寒為主的痛,會是痛勢較劇,且遇寒痛甚,稱為「痛痺」。至於濕留關節造成的痛,會覺重著、麻木甚至腫脹,稱為「著痺」,有熱者則見灼熱紅腫,至於痰瘀痺阻的會感刺痛,且痛處固定。
治療方面,就要針對不同的成因。簡單地說,驅風、散寒、化濕、清熱,驅痰去瘀,便可驅邪通絡,這都是中醫治療痹症的基本治則。若然久病成虛,更要培補肝腎、舒筋止痛。通常中醫會結合中藥、針灸、拔罐和照射頻譜電熱燈,一并使用,務求達到最佳療效。
資料提供:梁貫哲醫生(安省註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安省註冊中醫師)整理: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