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稀爛是病?
有朋友告之,長期以來他的大便都不成形(如糊狀),偶爾吃了些生冷或較油膩的食物,就會引起腹脹腹瀉;最近更因工作壓力大,不時會突然肚痛,要立即上廁所解決,這情況算是病麼?
大腸應激綜合症狀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人體的消化系統是按自主神經的控制,有時序地把進入胃部的飲料食物消化處理,經小腸吸收後,剩下的殘渣物質就被推送到大腸,讓水分吸收後便形成固體狀的糞便,最後排出體外。若殘渣逗留在大腸的時間過長,水分過分被吸收,自然形成糞便乾硬如石;相反地,若大腸蠕動频率加快,不但增加排便次數,而且由於食物殘渣逗留在大腸的時間太短,導致水分未得到充分吸收,因而形成大便稀爛,就如上述那位朋友的情況。
若然沒有細菌病毒感染或任何慢性腸炎,甚至癌症病變,而令稀爛大便帶血化膿或粘漿狀,都未能診斷為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充其量說他的腸胃較為「敏感」;然而,他最近因工作壓力而使情況加劇,那就有可能患上了「大腸應激綜合症」。
壓力情緒首要罪魁
「大腸應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俗稱IBS,是都市人常見的腸胃病之一,通常發於年輕人,又以女性為多。症狀為反覆泄瀉或便秘,兼有腹部絞痛和脹氣,大便常見清稀粘液,每當排便後症狀便得以緩解。此病主要成因,是大腸的正常蠕動頻率紊亂,以及大腸壁的平滑肌收縮壓力增加,導致腸道內水分吸收失衡,腸壁肌肉痙攣而形成腹痛、肚瀉或便秘。醫學文獻已指出,誘發「大腸應激綜合症」的因素包括,自身和外來的壓力、針對患者的某些飲食,以及女性月經周期的内分泌改變。其中以壓力和情緒為首要罪魁。
中醫指無濕不成瀉
若從中醫的角度看,經常肚瀉或大便稀爛的情況,可以入於中醫泄瀉的範疇。泄瀉病是以大便糞質清稀為診斷的主要依據,可見排便次數增多或兼有腹痛,分暴瀉及久瀉兩大類,而我們上述所講,經常反覆發作的則屬久瀉。簡單來說,中醫認為泄瀉的主要病機,在於一個字-濕,所謂「無濕不成瀉」;而暴瀉就以濕盛為主,久瀉就以各種原因導致脾虛生濕為因。
引致久瀉的病機主要分脾虛、腎虛和肝鬱三種。那位朋友本來已有脾虛的情況,所以大便時溏時稀,脘腹脹悶不舒,容易因吃油膩或生冷食品便增加排便次數。不過,最近因為工作壓力大,引致肝氣乘脾,進一步影響本來已不健運的脾,變成肝鬱脾虛的泄瀉。肝鬱型的泄瀉往往因人情緒不穩、緊張繁忙或壓力大時,出現腸嗚腹痛泄瀉,這些人也多有矢氣(放屁)、噯氣的情況。這些症狀和上述西醫所說的「大腸應激綜合症」十分類似。
「痛瀉要方」治瀉古方
針對脾虛引起的泄瀉,常用的經方是「參苓白朮散」;由於肝鬱引致脾失健運的情況,「痛瀉要方」則是一專治此病的古方,能疏肝扶脾,現代也有醫師用此方作為基礎,來治療「大腸應激綜合症」。
也有大學曾經為此進行臨床研究,證明其有一定功效。當然先要找註冊中醫為你辨證論治,別輕率地將自己的症狀對號入坐,而自行服食某些藥方!
資料提供:梁貫哲醫生(安省註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安省註冊中醫師)整理: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