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能知百病?
一般人都有一個印象:把脈是中醫師的特別技能,在一些電視劇內,甚至有高明的醫師只要一把脈(又稱切脉),不用病人開口,已知對方患了甚麼病,真的是這麼神奇嗎?單從脈管的跳動,究竟可以反映甚麼健康狀況呢?
西醫有三個把脈位
從現代醫學說,人體有三個窗口可按到動脈的跳動,分別就是頸動脈(Carotid artery)、前臂上端的肱動脈(Brachial artery)和手腕上的橈動脈(Radial artery)。當病人有心臟與循環系統的症狀和疾病的時候,西醫也會在病人手腕橈動脈的位置把脈,藉以斷定病人的心臟跳動是否規律、循環系統內的血液是否充盈?
舉例說,當我們發燒的時候,心跳自然加快、脈搏頻率也自然增加;至於一個失血過多的人,除了心跳加快外,其脈管也會因總血量低而欠缺充盈,把按時顯得微弱。當在醫學院接受西醫訓練時,導師常提醒我們,一定要將病人全身所有脈搏的位置,都要作左右比對把按,若見有明顯差異,可能代表病人有大動脈撕裂,或先天性脈管收窄的情況。
中醫把出不同脈象
跟西醫相比,中醫對把脈就重視得多,所謂「望、聞、問、切」,把脈就是切診之一。個人認為,脈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把脈最容易感受到的,當然就是脈搏的頻率,如快者為之「數脈」(讀「索」脈),是一種熱象的表現。此外,把脈還可以獲取其他跟病情有關的資料,包括要看脈位、脈寬、脈長、脈力、脈勢、脈的流利度和均匀度等。由於把脈時的感受總會帶點主觀,所以任何一個中醫均要累積多年的行醫經驗,才能對脈診有更深入的體會。
正因為脉診是一門頗深奧的學問,三言兩語難以在這裡逐一說明。現列舉一些較常見的脈象,讓大家了解。要得知病位的深淺,醫師把脈時可以專注脈搏跳動的深淺,有些人按指即應,即「浮脈」,反映病位在表,如外感病初起;若要按得深才感受到脈動的位置,就是「沉脈」,代表裡證(是指病變部位在臟腑,病情較深)或病邪已入裡的表現。此外,醫師如果感到脈管繃緊的,猶如指頭按著琴弦一般,這就是「弦脈」,反映有肝氣鬱滯的情況。又例如,在戲劇中常見的一幕,醫師為噁心嘔吐的婦人把脈,而告知對方有孕的「喜脈」,那就是一種在指尖下極滑利、如珠走盤樣的感覺,名叫「滑脈」。
總而言之,中醫診斷是要通過「望、聞、問、切」來四診合參,所以把脈只不過是中醫診症步驟之一,絕對也不應是全部。
資料提供:梁貫哲醫生(安省註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及安省註冊中醫師)整理: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