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
(編按:梁林天慧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主修心理學及社會工作碩士,80年代回港工作後於中文大學完成管理學文憑。2007年於悉尼科技大學完成教育博士學位,主修品格及公民教育。1984年至2003年任職愛群服務處總幹事,2006年至2012年擔任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2012年至2018年於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社會工作(機構管理)、人際關係及輔導課程,亦曾出任香港基督徒婦女網絡主席、明光社董事等。回流加國後,除為《號角月報》撰寫《揭開回流新一頁》外,還錄製了新視頻,分享她的職場智慧。)
如何保證自己不會出言不慎,或做了一些「踩界」(越界)的行為呢?
當你進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時,無論那是你的第一份工作,或在公司剛被晉升,甚至是轉到另一種文化環境(例如移民來到加拿大)……這一切新狀況的改變,都會帶來很大的挑戰。人際關係有時更是不易理清,也許我們第一批認識的朋友就是同事,但是否每一個同事都是誠心實意地跟你交往呢?或者只是勉為其難地與你共事?有時他們也未必會坦誠,所講的內内容不知有多少成分是心底話,多少是客套語;有時他們所講的,也不大容易聽得明白;有時他們甚至默不作聲,令人感到很難為情。
我們究竟在甚麼環境,或在甚麼關係裡面,問哪些問題才算合宜呢?當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你首先只會與他成為普通朋友,交往後進深成為好朋友,之後再變為更親密的朋友,繼而有可能進入戀人階段,甚或最後達至太太或丈夫的關係。這是一條線,而不是一下子從完全不認識,就跳到談婚論嫁。
「踩界」問題的出現,通常就是因為這些不同類型層面的友誼,所帶來相關的權利和責任。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責任和權利;但危機在甚麼情況下出現呢?就是當你和對方處於一個很淺的關係時,你突然跳到一些很深入的問題。你的「踩界」令對方不知如何去回應,甚至會覺得你不尊重他。
我的朋友與國內的某些人成為朋友(不是深交)之後,對方就發出要求,委托他幫忙購物,互相交換物資,甚至把物品帶入國內等。起初,我的朋友感覺很奇怪,但當他真正了解對方時,便明白當地的習俗,當他國內的朋友預備訪港時,也非常樂意幫助在港的朋友四出購物,及至他去大陸時,對方也完全配合幫他處理所有事情。
成為朋友,甚麼事能夠做或不可以做的呢?如何能夠掌握到,究竟我們有甚麼權利和義務呢?其實,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聆聽。
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必須聆聽對方的說話,也要知道他的問題所在;作為朋友,你可以多點了解他的性格和難題。你有否用心去聆聽?你是否明白朋友真正關心的是甚麼?對方正在向你表達些甚麼?還是你只是很緊張地,不斷地向對方講很多話?假如你未能掌握充足的資料,卻過於熱心地去提供己見,那麼這些意見是否有建設性呢?其實,當你用心去聆聽的時候,會不會就已經表達了你的關心呢?如果你不提供意見或表述自己的看法,又會否令自己感覺不舒服呢?
希望大家可以在「界線」的問題上多作思考,並且檢視一下同事有否對你不滿?找出原因後,可否找機會解開這個心結,藉以加深彼此的理解。
梁林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