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很多方面,一些家規、意識形態或傳統觀念,例如男尊女卑、家醜不可外揚、面子尤關、金錢掛帥……明顯地都會潛移默化地傳至我們這一代。例如,上一代在很多事情上,習慣用金錢量度一個人的價值,這些看法會否在我們的工作上,也反映出來呢? 家庭成員的表達是否清晰,溝通模式是否開放,同樣都會影響同事之間的交往。
有過這樣的一個經歷:有一名女社工,在工作上遇到一件自殺的個案,她親眼看著事主,從高處跳下來了結自己的生命,令她感到十分震撼。那天,她去到未婚夫家中吃飯,想著把自己的感受跟他們分享,沒想到當她把這件事說出來之後,竟然換來全場鴉雀無聲;原來這個家庭的生活模式是,人與人之間不會作深入的傾談,換言之,就是僵化的人際關係,各人只顧做自己的事,不會互相直接傾訴感受,關係比較疏離。當然,有人認為疏離也有它的好處,因為自己會負起個人的責任;可是,當這個女士想得到別人的欣賞或鼓勵時,就無法如願了。
她十分驚訝,為甚麼會這樣的呢?在她的原生家庭,一向是甚麼事情都會開心見誠地拿出來分享;姨媽、姑姐來到她家中,就會立即拉著她的母親,不斷傾談,互訴近況,這跟男友家人的表現截然不同。
當然,家中最有權力和影響力的人對我們也會有影響。很常見的情況是,有些家庭外表和諧,內裡卻是陽奉陰違,各做各的。如果我們留意到自己家中有這情況,當進到職場的環境,不妨嘗試避免這樣做,反之,以正確的態度處事,肯定有幫助。
此外,在家中的排行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都會影響我們在工作上的表現。
* 和事佬—有學者說,在家庭的運作中,「和事佬」(調解爭端的人)應承擔起所有的問題;若不要爭拗,大家和諧,就要有人扮演「和事佬」甚或「受氣袋」的角色。
* 超理性—喜歡勸諭大家不要情緒化,要講理由,先解釋清楚才行事;
* 攪小動作—通常是家中最年幼或排行中間的成員,由於沒有人聽他們說話,所以便攪些小動作,藉此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緩和氣憤者的情緒。
* 典型逃避—自覺處理不來的事,便感到很煩惱,不想理會,一走了之。
* 表現真我—當然最理想的角色就是,好好地用心去學習,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說話和表現真我。
其實,在隊員裡面可以互補不足,哪怕是獨排眾議的隊員,有時也會有很獨特的觀點和貢獻,問題是我們有否讓他有機會,把這些觀點和貢獻表現出來,不要一來就責怪他:「你為何說出這些話來!」然後就阻止他說下去,如此一來,就聽不到他的意見,沒機會給他發揮。《聖經•哥林多前書》12章23節說:「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以致肢體可以彼此配合和互相關顧,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角度。明白自己的家庭背景、家規和界線,以及素常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幫助我們克服一些盲點;明白對方的背景,也能幫助我們從多角度去理解和包容,以致能好好地與他配合,發揮出他的強項。
生命是很有價值的,不是只在乎工作上的貢獻或能力,基於個人的成長經歷,我們的性格有待發展,我們更需要互相補足,在這環境裡面,應該建立自重、自信、自尊感和適切的處事態度。
2. 你認為原生家庭在哪方面最影響你在職場的表現?
3. 你可有遇過最難合作的隊員?問題在哪裡?
梁林天慧